□記者 徐啟峰 邱一帆
35年,足夠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長成肩負責任的棟梁,足夠一片荒蕪的土地崛起繁華的城郭。而對于一份報紙、一座城市,35年則是一段相互成就的漫長旅程。
1990年8月1日,《周口報》(1993年1月更名為《周口日報》)正式創(chuàng)刊,至今已與周口這座城并肩走過35年。又至8月1日,晨光初綻,清風盈懷,周口日報社院內草木蔥蘢、清爽利落,雖然沒有張揚的布置,但是喜悅洋溢在每一位報人的臉上,大家共同等待著《周口日報》創(chuàng)刊35周年座談會的到來。
最是風雨故人來
上午8時30分,參加座談會的嘉賓陸續(xù)趕到,一張張熟悉的面孔,激起多少美好的回憶!
報社第一任總編輯劉本在來了。1990年,他帶領十幾位初代報人,籌備創(chuàng)辦周口地區(qū)第一份黨報,結束了周口無黨報的歷史。
楊盛道、李軍法等多位前任領導和老報人來了。在他們的共同耕耘下,《周口日報》由最初的“幼苗”逐漸長成“參天大樹”。
優(yōu)秀通訊員代表王愛民、報道對象代表韓宇南來了。他們與《周口日報》結緣已久,如今在各自領域都已有所成就,那份情緣卻歷久彌深。
周口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長王少青,市直十多家協(xié)作單位的負責人也來了。多年來,他們見證了《周口日報》的成長,給予了大力支持,此刻共同分享這份喜悅。
參觀報史館,一張1993年春節(jié)期間的慰問合影引發(fā)了美好回憶。時任總編輯楊盛道指著照片一一說出他們的名字。那時他們風華正茂、青春洋溢,而今多人已是鬢角染霜,有的走出報社,在新的領域建功立業(yè),有的繼續(xù)堅守崗位,為報社發(fā)展奉獻光熱。時光帶走了青春,但帶不走的,永遠是周口報人那熾熱的情懷。
35年,人生海海,境遇各異,但是一聲“回家”的召喚,老報人歸燕投巢。那份對報紙的愛,一往如故。
憶往昔崢嶸歲月稠
故人相聚,少不了回憶。最讓人難忘的,便是各自的從業(yè)經(jīng)歷。
李明星是《周口日報》首位攝影記者。他以出色的動手能力,成為報社的技術大拿,暗房技術、印刷制版,樣樣在行,
多次解決報紙出版發(fā)行中的技術難題,成為“救火隊員”“多面手”。當時領導夸贊說:“沒有李明星,報紙真不行?!庇幸淮瘟璩?點多改版回家,下起了瓢潑大雨,他看不清路,連人帶車滑到路邊溝里,費了好大力氣才爬上來,后來回到家感冒發(fā)燒住了好幾天醫(yī)院。
總編辦主任李偉是報社中生代代表,他的報業(yè)起點是2000年成為《周口日報·社會縱橫》特約記者,每年采寫逾百篇民生報道,采訪扎實,文風鮮活,年年獲得省級以上新聞獎項。網(wǎng)絡時代來臨,他堅信“內容為王”,深耕新媒體,與同事一道讓周口晚報微信公眾號躋身全國百強。
新生代記者王晨主動向“媒體融合”進化,能寫會拍,出鏡也是落落大方,她與同事拍攝制作的“青視角”廣受好評,點贊轉發(fā)極多;90后新媒體記者王慕晨邁出跨界關鍵一步,從文字記者進入助農團隊,以“主播”身份探索助農新路,短短半年已幫126戶農戶賣掉300余噸農產(chǎn)品,還聯(lián)合9地市媒體建起跨區(qū)域聯(lián)盟,成為小有名氣的“助農主播”。
4位新老報人的經(jīng)歷,足以照見《周口日報》35年逶迤前行的足跡,扎實而穩(wěn)定。
“《周口日報》遠不止是一份簡單的報紙,它是照亮脫貧路的燈。”太康縣前何村第一書記韓宇南的發(fā)言飽含深情。他記得2015年,報社記者劉俊濤冒雨來到泥濘的村莊,寫下《誰見過這樣的人?》的報道,讓外界看到了駐村幫扶的艱辛;更難忘董雪丹采寫的《無悔的選擇》登上《人民日報》,讓前何村的變遷被全國知曉?!?0年駐村路,報社記者始終和我們站在一起,用筆尖凝聚起脫貧攻堅的力量?!?/p>
通訊員代表王愛民深情回顧,多年來,他剪輯的《周口日報》重要文章有5大本,特別是報紙對經(jīng)濟社會的報道,對他的政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。“多年來,我在《周口日報》《周口晚報》發(fā)表文章100多篇,從社科類拔尖人才到省作協(xié)會員,我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報紙的扶持?!彼ㄗh恢復“周口文化”欄目,讓這份報紙繼續(xù)成為傳承地方文脈的載體。
言短情長,他們都曾與《周口日報》并肩同行,如今已是朋友,那份情誼,山高水長!
而今邁步從頭越
35載鑄就豐碑,也讓《周口日報》站在了新起點,未來發(fā)展,蘊含無限可能。在報社參觀過程中,嘉賓們對此已有深深感受。
在報社采編業(yè)務大廳,編輯、記者各自忙碌。35年,上萬期報紙,采編是報社最傳統(tǒng)、最核心的業(yè)務,那些留存著歲月印記、城市年輪的報紙,是《周口日報》對這座城市最長情的告白。
在周口市政務云管理平臺、融媒體演播廳、政務運維中心,嘉賓們看到新聞服務的多種不同形態(tài)——網(wǎng)站、視頻、微信、微博……《周口日報》早已不是一張單純的報紙,而是化身12種形態(tài)、18個平臺。
周口日報社黨委書記、社長王健向嘉賓介紹了《周口日報》35年發(fā)展歷程,對于當下進行的媒體融合更是情真意切:近年來我們積極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,傳統(tǒng)的報紙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在手機端可讀可聽可轉發(fā);晚報微信公眾號粉絲達180多萬,進入全國百強;周口日報、晚報抖音號粉絲雙超百萬,周道客戶端成為全市最具影響力的新聞服務類平臺;政務運營中心已入駐43家政府網(wǎng)站;學習強國周口平臺供稿量、發(fā)稿量均居全省第二位;周口日報社數(shù)字化機房與周口市大數(shù)據(jù)中心深度融合,共同打造周口政務云管理中心,構建城市“一朵云”……
時代在變,媒體的形態(tài)也在變,《周口日報》始終保持著進取姿態(tài),不斷進化,與時俱進,全力迎接、擁抱全媒體時代,并在積極應對挑戰(zhàn)中努力拓寬業(yè)務邊界,增加服務功能,我們如今不僅僅是新聞提供者,更是城市運營者、服務者。我們的征程,永遠在路上!
對于《周口日報》35年的征程,前任總編輯李軍法揮筆題字:輝煌歷史,光明未來。通訊員代表王愛民贈聯(lián)一副:三十五載櫛風沐雨春華秋實,兩代報人披肝瀝膽創(chuàng)造輝煌,橫批“續(xù)寫華章”。這既是對歷史的總結,更是對未來的期許。
一切美好都是奮斗出來的。周口報人將謹記祝愿,再接再厲,續(xù)寫精彩華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