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吳繼峰
《周口日報》(9月18日)刊發(fā)的人物通訊《追尋周憲飛》,以深情的筆觸報道了周口廣播電視臺駐村第一書記周憲飛同志43年平凡而出彩的人生歷程。這位常年扎根基層的共產黨員,因長期勞累突發(fā)腦干出血,不幸離世。他的故事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大手筆,卻以點滴奉獻匯聚成光,照亮了鄉(xiāng)村振興的道路。
周憲飛的生命軌跡是由無數(shù)細微卻堅實的足跡鋪就的。作為駐村第一書記,他走訪困難家庭,考察產業(yè)項目,整治村容村貌;作為新聞工作者,他20年如一日堅守崗位,傾聽民聲、守望正義。他扛起過農戶百十斤重的濕麥子,也拒絕過遞到手中的“信封”;他為村莊引進企業(yè)、推銷產品,卻穿著磨薄鞋底的舊皮鞋。這些細節(jié)勾勒出一名基層干部“俯首甘為孺子?!钡墓托蜗?,詮釋了何為“平凡中的非凡”。
周憲飛的家境令人唏噓,家中沒有空調,電視機是親友淘汰的舊物,家具是東拼西湊而來的。他甚至因經濟困窘悄悄借貸。然而,清貧并未侵蝕他的底線。面對誘惑,他堅決拒絕;面對群眾,他傾力相助。筆者以為,這種自律和操守正是源于他對自己黨員身份的深刻認同。物質雖貧,精神富足;生活雖苦,信仰甘甜。
周憲飛的離去留下太多遺憾。普園村漏雨的村室尚未整修,損壞的路燈仍未點亮,村莊發(fā)展的藍圖猶在紙上。但他的精神已深植于土地,馬寨村的脫貧成果、普園村民的信任,都是他生命的延續(xù)。基層呼喚更多這樣默默無聞的行動者,需要匯聚更多平凡微光照亮鄉(xiāng)村振興之路。
我們追尋周憲飛,不僅是追憶一名好干部,更是對一種價值的呼喚。在當下,少數(shù)干部追求“顯績”而忽視“潛績”,熱衷短期利益而缺乏長遠擔當。周憲飛的選擇恰恰相反,他甘赴偏遠村莊,甘守清貧生活,甘做“栽樹人”而非“乘涼者”。這種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,正是新時代基層工作者最需秉持的精神底色。
周憲飛的一生短暫卻厚重。他用生命證明,在基層沃土展現(xiàn)作為,無需豪言壯語,而是要將初心化作行動,將使命融入日常。他在工作日志中寫下的村莊發(fā)展藍圖,雖未親手實現(xiàn),卻已點燃后繼者的理想之火。愿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能從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,在平凡的崗位上鑄就不凡,以奉獻詮釋初心。②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