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郡人與《蘭亭集序》
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9-25 來源:周口晚報
文字大?。?/span>

李志遠

世人皆知王羲之與《蘭亭集序》,卻鮮少了解陳郡人(今周口人)與之的深厚淵源。陳郡人不僅見證了“天下第一行書”的誕生,更深度參與了其誕生、流傳再到消失的過程。

陳郡六雅士,共襄蘭亭盛會

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春,會稽山陰蘭亭溪畔,春和景明。會稽郡內(nèi)史王羲之邀集群賢,行修禊之禮,祈福禳災(zāi),兼享游春宴聚。

1672年前的那場聚會上,眾人圍坐彎彎曲曲的溪流兩旁,盛滿美酒的“觴”順溪而下,停在誰面前,誰便即興賦詩,不成則罰酒。一時間,詩才橫溢者詩作不斷,也有文思稍滯者罰酒連連。這場宴會歷經(jīng)千載,仍為人津津樂道。

這場宴會,史載參與者有41人和42人兩種爭議,但陳郡人參與卻是無疑。共有6位陳郡人士赴會,謝氏家族有5人,分別是謝安、謝萬兄弟及謝懌(有寫作“謝繹”)、謝瑰、謝勝(有寫作“謝滕”“謝藤”);袁氏1人,即袁嶠之。陳郡謝氏與袁氏,皆是南渡士族中的顯赫大家,位列南渡僑姓四大高門。加之陳郡謝氏與瑯琊王氏為姻親,關(guān)系密切,故而謝家有5人參與雅集,并不為奇。

6人中,謝安、謝萬、袁嶠之文思泉涌,各成四言、五言詩一首;謝懌亦作詩一首;謝瑰與謝勝作詩不成,喝了罰酒。這些詩作或描繪蘭亭明媚山川勝景,或抒發(fā)山水之樂,與王羲之序之觀感、哲思有契合之巧、同工之妙。

宴罷,收集眾人詩作,共得26人詩37首,聚詩成集。王羲之乘酒興,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,寫下28行342字的序言,詳細記述宴聚盛況,流露對人生、自然的深刻感悟。文中偶有涂改,卻瀟灑自然,遒媚勁健,“變轉(zhuǎn)悉忌,遂無同者,有如神助”。尤其奇妙的是,相同字再次出現(xiàn)皆以別體代之,如“之”字20個,“不”字7個,其他如“感、懷、暢、會”等字也有重復(fù),寫法各異,盡顯其書法藝術(shù)的獨特魅力。王羲之酒醒后也曾重寫“數(shù)百千本”,終難及初稿自然流暢、神韻十足,自謂彼時“有神助”。那些見證這一歷史時刻的陳郡雅士,他們的詩作與《蘭亭集序》,共同構(gòu)成了這場盛會的完整記憶。

陳郡袁辨才,痛失蘭亭瑰寶

《蘭亭集序》作為王家家傳之寶,歷經(jīng)數(shù)代傳承,傳至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手中。智永,本名王法極,據(jù)何延之《蘭亭記》記載,他是“右軍第五子徽之之后,安西成王諮議彥祖之孫,廬陵王胄昱之子,陳郡謝少卿之外孫也”。由此可見,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世代姻親,關(guān)系密切。而《蘭亭集序》與陳郡人的緣分未盡,智永之后,辨才成為守護者。

在《蘭亭集序》的流傳過程中,“蕭翼賺取蘭亭序”一事,最為人津津樂道,故事涉及唐太宗李世民、監(jiān)察御史蕭翼及和尚辨才。故事講的是蕭翼作為皇帝的“特使”,到越州永欣寺僧辨才那里想方設(shè)法弄回了《蘭亭集序》真跡。辨才俗姓袁,其祖父袁昂能書善畫,著有《古今書評》,是陳郡陽夏袁氏杰出代表。受家學(xué)熏陶,辨才對書法頗有研究,深知《蘭亭集序》的珍貴價值。因智永少年出家,無后,死前便將《蘭亭集序》傳給了弟子辨才。辨才牢記智永囑托,將《蘭亭集序》珍藏在臥室梁上密洞內(nèi),秘不示人。

然而,皇帝不知從何處得知《蘭亭集序》在辨才手中的消息,多次派人索取,甚至將其征召入宮詢問。但辨才堅稱不知真跡下落,謊稱經(jīng)戰(zhàn)亂散失,不知所在,或許已毀于兵火。辨才自以為解釋得天衣無縫,卻不知一場精心設(shè)計的騙局已悄然展開。

一天,寺里來了一位自稱來自山東的書生,談吐不凡,對書法頗有研究,與辨才和尚相談甚歡,在寺里住下后,兩人每日共飲唱和,談文說史,品書論畫,感情日益深厚。辨才將他引為知音,毫無戒備。待關(guān)系密切后,書生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帖給辨才欣賞。辨才或許因酒意上頭,或許為炫耀藏品,竟主動從梁上密洞取出《蘭亭集序》真跡給他觀看。后來,書生趁辨才外出,偷偷潛入僧房拿走了《蘭亭集序》。

作為獎賞,蕭翼被提拔為員外郎;作為補償,賜給辨才大師帛三千匹、谷三千石。然而,懊悔不已的辨才得到越州知府代為支付的賞賜后,內(nèi)心充滿慚愧。為彌補“大意失蘭亭”的過失,他用這些財物造了一座三層寶塔,但仍心中不安,不久便郁郁而終。

《全唐詩》中錄有袁辨才和蕭翼的詩各一首。辨才詩題為《設(shè)缸面酒款蕭翼,探得來字》,蕭翼詩題為《答辨才,探得招字》。從詩題可知,這兩首詩是唱和之作,但兩人內(nèi)心所思所想截然不同。辨才視蕭翼為“新知”,詩中稱“非君有秘術(shù),誰照不然灰”,以不燃的死灰自比,感慨因蕭翼到來,能訴說夜久琴孤、知音難覓的寂寞之意,落寞的僧心重新煥發(fā)光輝。而蕭翼則心懷鬼胎,一心想著如何盡快騙取和尚信任,套出《蘭亭集序》下落,好早日回京交差。

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,生前常把玩《蘭亭集序》,仍覺不夠。壽終正寢前,還念念不忘將其作為陪葬品埋進昭陵。“昭陵自一閉,真跡不復(fù)存”,隨著唐太宗入葬,《蘭亭集序》真跡從塵世徹底消失。盡管在蘭亭真跡進入昭陵前,馮承素、歐陽詢、褚遂良、虞世南等書法大家用摹、臨的形式保存了諸多復(fù)制本,但不難揣測的是,連王羲之本人親自“操刀”都難以覓得原作真意,那么,即便書藝再高超的書家,恐怕也難以盡得原作神韻。

《蘭亭集序》從家傳之寶到山寺秘藏再到為皇帝所有,最終從塵世消失,世人再無緣一睹其真容。蘭亭已矣,梓澤丘墟,每每思及,豈不痛哉!

編輯:張蕾    審核:韋偉    監(jiān)制:王錦春
返回頂部
分享到
分享到微信
文字縮放
復(fù)制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