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詩經(jīng)》里的花草樹木
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9-25 來源:周口晚報
文字大?。?/span>

◇于祥生

《詩經(jīng)》誕生于周代,那是一個以農(nóng)業(yè)立國的時代。草木與農(nóng)業(yè)關系緊密,因而在《詩經(jīng)》中頻繁出現(xiàn),尤其集中于《風》這一部分。“十五國風”共一百六十篇,其中涉及花草樹木的不少于一百篇,反映出草木在先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。

兩千多年前的周代,雖已進入農(nóng)耕文明,并有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的繁榮氣象,但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仍不足以完全支撐社會的基本需求,因此,周人將目光投向自然界的草木資源,使其成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重要補充,甚至達到須臾不可分離的程度。

《詩經(jīng)》中所出現(xiàn)的植物種類豐富,為便于說明,可大致分為“花草”與“花木”兩類。

先說“花草”,即草本植物。其中包括陸生類如葛、蘩、薇、葑、蓷、卷耳、芣苢、白茅等,以及水生類如荇菜、蘋、藻、蔞、蘆、荷、菖蒲、蒹葭等。若從實際功能出發(fā),按用途分類更能體現(xiàn)其與周人生活的密切聯(lián)系:

第一類為食用草本。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下,許多植物成為重要的食物來源,如荇菜、卷耳、芣苢、蘩、蔞、蕨、薇、蘋、匏、荼、薺、荷、蕑、葑、葵、蒲,以及被稱為“救荒菜”的芹、蔚、葍等。

第二類為藥用草本。傳統(tǒng)中醫(yī)藥草在《詩經(jīng)》中已有體現(xiàn),如葛、芣苢、蘩、蕨、蒹葭、苓、芄蘭、諼(萱草)、艾、蓷(益母草)、果臝等。

第三類為飼料或牧草。包括藻、蘋、萊、蒹葭、葑、荼、蒿、荑、蓬、莠等,用于喂養(yǎng)牲畜。

第四類是用于祭祀與占卜的草本植物。周代重視宗教儀式,部分草木如蘩、蔞被用于祭祀,蓍被用于占卜。

第五類是用于衣料、染色與編織的草本植物。如葛、麻可織布,藍、茹藘可用于染色,莞可制繩,蒲可編包,白茅可織蓑衣,蒹葭、蘆葦可編席。

此外,還有觀賞用的芍藥、諼、荍(錦葵)、菡萏、苕,調(diào)味用的蓼,油料作物荏菽,以及可制漆的薺等,種類繁多,功能各異。

再說“花木”,即木本植物?!对娊?jīng)》中的樹木可分為兩類:一類開花結(jié)果,如桃、甘棠、梅、李、棘(酸棗)、椅(山桐)、桑、棗、木瓜等;另一類則花果不明顯,如桐、梓、漆、松、檀、柳、椒、樗、梧桐等。

這些樹木的用途古今相仿,仍為我們所熟悉?;救缣覙洌疤抑藏?,灼灼其華”(《周南·桃夭》),其花可賞,其果可食,亦成為情感表達的媒介,“投我以桃,報之以李”(《大雅·抑》)。非花木類則多作為建材,用于建造房屋、宮殿、車船、工具等,枝葉可作薪柴,部分葉與果還可入藥,作飼料或肥料。

《詩經(jīng)》中大量草木的記載,不僅是先民物質(zhì)生活的見證,更承載了他們的情感、習俗與文化理想。一草一木之間,蘊藏著那個時代的生活滋味與精神寄托,也映射出周人對自然的依賴、理解與深情。

編輯:張蕾    審核:韋偉    監(jiān)制:王錦春
返回頂部
分享到
分享到微信
文字縮放
復制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