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海英(中)與學生合影。
□記者 杜欣 通訊員 李濤 文/圖
9月26日,淮陽中學的藝術教室里,王海英正指導學生剪紙。紅紙屑如雪花般飄落,學生們專注地操縱著手中的剪刀。墻上掛滿了各式剪紙作品:翩翩起舞的紅蝴蝶、精細復雜的?;請D案、生動傳神的水滸人物……這些全部出自學生之手。
“剪紙是一種抽象的鏤空藝術,它是平面的,又是立體的;它既能表達愛情,又能刻畫自由,追求生而美麗?!蓖鹾S⑦@樣定義她所熱愛的剪紙藝術。號青蟬、朱鳥,詩名“三逸兒”的她,已屆不惑之年,從古都安陽來到淮陽中學,將非遺剪紙的種子播撒在校園的每個角落。
特殊時期的剪紙啟蒙
2021年,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,也是全球抗疫的關鍵時期。當城市按下“暫停鍵”,王海英卻在加速思考:“怎么能在校園和課堂,讓孩子們看到外面的世界,幫助他們減輕壓力和憂郁?”
“讓孩子們的臉上露出微笑,就像‘蝴蝶滿園飛舞’一樣?!边@一想法促使她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:把剪紙引入課堂,讓非遺剪紙走進校園。
于是,剪紙課和校園餐廳美術館展覽在該校領導的支持下,如雨后春筍般在淮中校園蓬勃發(fā)展起來。
然而,王海英與剪紙的緣分早在2004年就已結下。當時,她隨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袁汝波教授帶領的研究生團隊赴山西、陜西考察教學。在陜北三十里鋪,她第一次接觸并購買了大量“大窗花”——陜北剪紙。
“之后我不管在本地還是在北京研修,到哪個城市都多多少少買點剪紙,也算是結緣于收藏吧!”王海英笑著說,“是自學,沒有家族傳承,也不是師徒傳承?!?/p>
這種自學經歷塑造了她獨特的教學風格。在疫情的特殊環(huán)境下,她開始了將剪紙藝術系統(tǒng)引入課堂的探索。
“以文化藝”的教學理念
“教育,教學,帶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‘以文化藝,以藝傳文’。”王海英這樣總結自己的教學理念。
作為高中美術教師,她始終將素質教育作為初心,這也是淮陽中學的辦學特色。她從未把剪紙單純當作藝術來講授,“它本身就是文化”。在備課過程中,她發(fā)現(xiàn)高中課本《美術鑒賞》第五單元“淳樸之情——民間藝術”中,有長達23頁關于剪紙內容的描述,于是決定將剪紙作為教學重點。
起步階段充滿挑戰(zhàn)?!皼]有教具,自己也不會。但是那個特殊時期和教師的信仰,促使我必須從民間剪紙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這個專業(yè)里來?!蓖鹾S⒄f。
王海英還擅長國畫和詩歌創(chuàng)作,一直希望將“詩書畫印”融入高中教學。“從一開始,每一個剪紙作品每一節(jié)剪紙課都賦予它思想和主題,我想這是作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基本素養(yǎng)?!?/p>
4年來,她探索教授了甲骨文和甲骨文書法課等物質文化遺產課程,最終凝練出“以文化藝,以藝傳文”的教學理念。
“五四之光”里的紅蝴蝶
在眾多教學經歷中,最讓王海英難忘的是疫情期間籌備“五四之光——淮中課堂紅蝴蝶展”的經歷。
“作品如何保存?我想到了用訂書機訂剪紙而不是粘剪紙。另一個難題是如何放在報欄里不被風刮日曬?!蓖鹾S⒄f,當時快遞停運,她騎車到處尋找合適的材料,最終選擇了一種用來裝大相冊的避光塑料袋。
“這個很麻煩,需要先割下來再點燃蠟燭用刀片粘合,需要功夫和耐心。我做到凌晨三點,終于在5月4日前完成了?!蓖鹾S⒒貞浀溃耙驗槲逅倪\動不僅是一段歷史,也是激勵學生傳承愛國主義精神、追求民主科學、擔當社會責任的一面鏡子。”
另一件讓她難忘的事,是80多歲的剪紙藝術家何淑英老師的支持。何老師聽說王海英在淮陽中學教剪紙課后,竟然找來了自己已送人十幾年的水滸人物剪紙作品贈與她。
“所以我準備把這套水滸人物剪紙作品修改完后做成長卷(送省館),再出一本水滸剪紙合集?!蓖鹾S⒚磕甓及堰@套作品用于教學,讓學生通過水滸剪紙作品踐行“以藝傳文”的理念。
剪紙藝術的當代生命力
談到剪紙技藝,王海英認為關鍵在刀法?!凹舻都艏埐攀亲罴冋拿耖g剪紙藝術。”經過去山西、陜西考察學習,她意識到這一點,并調整了教學方向。
“剪紙的精髓,我覺得還是心性。”她以剪紙大師庫淑蘭為例,說明為何其作品能成為世界性的剪紙符號,“源于那個時代她心中的信仰和環(huán)境”。
4年來,王海英以校為家,住折疊床,沒有一天離開過淮陽中學的校園?!俺苏5拿佬g鑒賞教學,我想我也做了三年的合格志愿教師,一顆心全部投入到這片校園?!?/p>
王海英的剪紙教學題材不斷豐富:從“魚”剪紙,到紅蝴蝶剪紙,再到水滸人物、十二生肖、?;請D案、百家姓等剪紙。最讓王海英自豪的是培養(yǎng)了一對雙胞胎學生吳敬舫和吳敬霞。她們從高一到高三堅持剪紙,每一幅作品都在王海英認真用心的指導下完成。吳敬舫的《一花一世界》被北京舞臺設計師盛贊“可以參加北京展賽”,雖然最終因作品數量不足未能參賽,但已成為淮陽中學的代表性作品。
“這張作品,我想不僅對吳敬舫的高中生活還是一生都是特別難忘的,我為她驕傲。”王海英動情地說。
展望未來,王海英對剪紙藝術的傳承充滿信心:“只要中國人的血脈存在,以中國文化寄存的剪紙藝術必然流傳。”
王海英希望政府能在中小學普遍開設剪紙課程,加大教師培訓和硬件投入。盡管目前學校支持還有空間,但她相信,剪紙藝術必將成為淮陽中學的一張“金字名片”,為素質教育注入強大活力。
在剪紙教室,記者看到,一批學生圍攏過來,王海英拿起剪刀,紅紙在手中翻轉,剪刀開合間,一只只蝴蝶翩然誕生,仿佛要飛出窗外,將非遺的種子撒向更遠的地方。
王海英的講解隨著剪紙聲漸漸融入校園,而她所傳遞的文化火種,正在新一代年輕人手中繼續(xù)燃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