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念我的啟蒙恩師黃振西

婉容畫像。

昭君出塞。

仕女圖。
我的啟蒙恩師黃振西(筆名黃野,號古宛石夫),男,回族,生于1941年10月4日,逝于2023年7月3日。他是河南南陽人,畢業(yè)于鄭州藝術學院(現河南大學)美術系,曾是項城市文化館美術干部、周口市文化館美影部主任。他擅長人物畫、油畫、連環(huán)畫,是河南省美術家協(xié)會會員、河南省國畫院藝委會委員、周口市中國人物畫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。其繪畫作品激情奔放,用筆簡括,畫風清新。他出版了連環(huán)畫《小木工》。
我是1970年正式跟隨黃振西老師習畫的。那時,他是項城市文化館的美術干部,剛從院校畢業(yè)不久,英俊瀟灑,風流倜儻。他戴著金絲邊眼鏡,穿著講究。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雙棕色的皮鞋,在我印象中,常常是擦得油光锃亮、一塵不染,標準的知識分子派頭。這樣的打扮在那個年代的縣城是很亮眼的。
黃老師在學校是學油畫的,所以他的素描及速寫基本功很扎實,教我們畫畫也是先從靜物素描開始。由于我們之前對素描一無所知,自然不得要領,黃老師總是耐心輔導,不厭其煩地幫我們修改,為我們講解素描的構圖、光影、明暗結構、排線等基本技法……那時學畫不像現在,有專門的培訓機構和教室,我們都是先在家中按老師布置的作業(yè)練習,再利用周末到文化館讓老師輔導。如此日積月累,年復一年,終于能畫出像樣的作品了,再循序漸進開始畫速寫、臨摹名家作品、搞小型的命題創(chuàng)作,逐漸跟著老師進行展覽布置和創(chuàng)作。
20世紀70年代初,各種主題的展覽很多,由于文化館人手不夠,館領導允許黃老師帶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參加展覽的創(chuàng)作和布置,這就給了我和其他同學很好的學習和鍛煉機會。我們幾個參與的同學不僅提高了繪畫的技巧,還從布展的其他老師那里學到了如何寫美術字、畫國畫、設計和布置展覽等。
最令人難忘的,是1975年高質量的大型展覽任務增多,為了提升展覽和創(chuàng)作水平,周口地區(qū)群眾藝術館美術干部葛慶亞老師邀請省著名畫家李自強、羅鏡泉、豁志到周口舉辦美術培訓班,抽調了數名學畫青年到項城市文化館集中學習。其中,有陳書文、李學峰、楊箴廉、胥昌群、趙美芳等。我們聆聽了幾位老師有關繪畫技巧、創(chuàng)作心得的講座,得到了他們手把手的傳授和指導,受益匪淺。我們參加培訓班的最大收獲,就是結業(yè)時每人創(chuàng)作了一幅自己較滿意的作品,并在黃振西老師的帶領下,參與了連環(huán)畫《小木工》的創(chuàng)作,該作品后來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(fā)行。
時光荏苒,回想當初跟著黃振西老師學畫的場景,仍然歷歷在目,猶如昨天。后來因求學、工作在外等緣故,跟黃振西老師接觸的時間愈來愈少,雖然我每次回家鄉(xiāng)都要去看望老師,但總是來去匆匆。盡管如此,還是能憶起每次見面,他從畫案底下拿出一捆捆他的畫作讓我欣賞的畫面;憶起他談起創(chuàng)作時,神采飛揚地講述創(chuàng)作構想和展覽計劃的表情,即便因腦梗留下行動不便的后遺癥,其創(chuàng)作的構想和計劃仍讓人心情激動并感嘆佩服。我調往杭州工作后,因為創(chuàng)立學院和教學任務繁重,回鄉(xiāng)的機會就更少了。
后來,我從馬新華學弟那里知道他除堅持帶學生培養(yǎng)美術骨干外,還經常創(chuàng)作美術作品參加各種展覽活動,甚是欣喜。還知曉他后來帶的學生不少都考入了重點大學,桃李滿天下。
我常常想,若按現在畫家收徒的課時費計,黃振西老師培養(yǎng)出這么多學生,他該是富翁了吧!不,他不僅沒有收取學生的任何費用,還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和業(yè)余時間都獻給了他的學生,獻給了他自己喜愛的繪畫事業(yè)。這是何等寬廣的襟懷與堅定的信念,是何等高尚的品德與奉獻精神啊。
值得欣慰的是,他的學生沒有辜負恩師的培養(yǎng),在天南海北各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上,都做出了非凡的業(yè)績,有不少已成為名家、教授,向祖國、老師、自己交出了滿意的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