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韓功勛
民以食為天,吃,是一件大事兒。
在我的老家周口,飯點兒前后,大伙兒見了面,說閑話,開口總會說:吃罷沒?直截了當(dāng)。當(dāng)然,吃罷也好,沒吃也罷,哪怕是你肚子咕咕叫,也得打起精神,說,這不,剛吃罷。熱情點兒的,耳朵尖,聽到了你的肚子叫,便客氣道:今兒別走了,上家去吧。你心一軟,沒有經(jīng)得起讓,跟著進(jìn)了院子。嘿,主家鍋里還真不一定下你的米。你還別說,這真不是農(nóng)家的虛情假意,類似一問一答的場景,我打小就熟悉,大家伙兒相處得都不錯呢!
大學(xué)剛畢業(yè)那年,我在信陽找了份工作,租住在一戶農(nóng)家。同院有個駐馬店的,晚上往家里打電話:喝湯了唄?我問他,你們那里晚上都是喝湯的嗎?這位伙計笑了笑,說,并不是喝湯,是一種寒暄,像是英語中的“Nice to meet you”。這樣解釋,我頓時明白了。再想一想,“喝湯了唄” 又好像很洋氣的樣子。
這戶農(nóng)家有個寶貝孫子,在離家不遠(yuǎn)的一個幼兒園上學(xué)。有一天早上,房東大娘要送孫子去幼兒園,起晚了,做一頓豐盛的早餐似乎來不及了,但她有辦法。打開天然氣,添上一碗半自來水,不消三分鐘,鍋里的水咕嘟咕嘟翻了花,大娘迅速把方便面丟下去,水花一時給壓下了,被撕開了的油料包、干菜包也跟了上來,鍋里剎那間熱鬧了。孫子在一旁,一邊揉著哭紅了的眼睛,一邊伸著頭往鍋里瞄。
不僅是方便面,早上吃熱干面的信陽人,也大有人在。
我的胃不太好,這樣的吃法,一時是難以接受的,因此我格外佩服這位小小年紀(jì)的孫子,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們。早飯能對我胃口的是米粥、咸菜,如果能隔三差五喝上一回胡辣湯,就再好不過了。
我們村里就有胡辣湯小店,來喝湯的多是干零活的,他們趕時間,飯量大,吃得又快又多。也有另類,坐在那里細(xì)嚼慢咽,有滋有味地享受早餐時光。
胡辣湯到了東莞,就有了某些變化。有一年出差,在那里待過幾天,每天都是米飯米飯,吃得夠夠兒的。一天早上,我在街上轉(zhuǎn)悠,看到一家賣胡辣湯的,便興沖沖地鉆進(jìn)店里,要了一碗,不承想,一口下肚,味兒完全不對,像是中藥,大煞風(fēng)景。
這些年,也去過別的城市。在唐山,豆?jié){不是用杯子裝,而是細(xì)長的塑料袋,攥在手里一股暖流一樣。芥末作調(diào)料,天津人習(xí)以為常。泡饃,初到西安,最好先吃牛肉的,不然,你可能受不了那么大的膻氣。
前天,單位一個同事送了一兜饅頭,附帶一瓶醬豆。饅頭是雜糧做的,混合著五谷的香味,醬豆色澤金黃,咬一口蘸著醬豆的饅頭,一下子出現(xiàn)一個月相來,像是上弦月。
古人說:民莫不飲食也,鮮能知味也。
吃,不僅是一件大事兒,還是一件需要慢慢參透的事兒!